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数倍兵力于西夏的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北宋和西夏一直是一对你来我往的对手,可以说是同一期间的两个强国,时而剑拔弩张,里面握手言和。

这两兄弟相生相克,北宋王朝用尽一生都没有能够将西夏覆灭,在西夏统治的190年里,如果说北宋前期还有机会,到了后期就早已无招架之力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繁华朝代,文人在宋朝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宋词、散文的发展的光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朱程理学的建立、更是让儒家发展到了巅峰,而宋朝的军事羸弱、版图狭小,一直为后世所诟病,但这一切似乎都不应该算在宋朝的继位者身上,因为这宋朝的开国皇帝定的基本国策就已经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数倍兵力于西夏的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人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属于游牧民族、马背上的王朝,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改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

宋和西夏剑拔弩张的百年当中,为什么宋一直不能战胜西夏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王朝关于军事力量上的差异:

赵匡胤一生征战沙场立下战功无数,血腥场面见过无数,然而他的一生中许多问题却是在文治的状态下进行的。

赵匡胤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央集权的武将篡权的问题,而对军队进行了制度改革。将天下兵马分为“两司三衙”。三衙负责天下兵马,但是却只有带兵权,而没有调兵权,调兵权归枢密院所有,枢密院虽然可以调兵,但是却没有带兵权。只有皇帝才可以命令两院,执掌全部兵权。

数倍兵力于西夏的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这一政策很好的牵制大臣拥兵自重的情况,但是也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后果,这也是北宋后期在军事上一直很弱的原因。

在全国军队布防上,宋太祖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当时全国兵力有22万,其中10万驻扎在京城,其余兵驻扎在全国各地。这样京城的兵力就可以控制外道,防止发生兵变,而全国的兵力又和京城的总兵力相同,这就防止了京城驻军的骚乱。

赵匡胤还独创了“荒年养饥兵”的政策,军队在招兵期间,特别是遇到荒年,更是大量招募饥民当兵,减少了社会的动乱因素,但是也导致部队招上许多毫无战斗力的兵士,高峰期甚至养30万老弱病残的饥民以充军士。

宋太祖在招兵时,还制定了“强干弱枝”的策略。强干是指将重兵、精兵布防在京城,弱枝就是削弱地方兵力,使之无法同京城的兵力想抗衡。

数倍兵力于西夏的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自从设定枢密院以来,就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但这一军事职位本应由武将担任,但是这一职位却一直以来被文人所占据,纵使有武将爬上这一职位,都在位时间不长,便会被文官赶下台。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这一国策,让一个锐意进取的王朝连续遭受两次对辽作战的惨败后,便龟缩不前。

反观西夏的军队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枢密院是西夏的最高军事机构,下设各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京师卫戍部队三部分组成。其中质子军有5000人,是从豪门子弟中选拔的擅长骑射的人组成,主要用来保护皇帝的安全,号称“御内六班直”,分三班守卫皇帝的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上的精英中抽选 出来的,都是重甲骑兵,分10队,每队300人主要是随皇帝出征作战;京城地区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精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部队。

数倍兵力于西夏的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擒生军是西夏的精锐部队,约10万人,主要任务是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而得名。

西夏各地方的兵力由地方监军司管辖,共有50万人次,主要以骑兵、步兵为主。

西夏是一个游牧民族,人人善马、会骑射,讲究全民皆兵,无战事时生产,有战事时直接参加战斗。

宋朝空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全国军队加起来160成人众,其中正规军--禁军占总数一半以上,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西夏、辽、金、蒙古击败。赵匡胤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早已埋下了宋朝两次覆灭的种子,又如何能够战胜来自北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马上民族呢?

数倍兵力于西夏的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文和武都是“国之大器”,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一个健全民族的全部,任何一部分被阉割都是会出问题。赵宋王朝这种将将士视为“皇家警犬”的做法,使得它亡于外敌,不亡于金,也会亡于元,被强敌灭国是终不可逃的命运。

本文作者:浩瀚文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181250720130714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