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一个叫考院的地方

2019-05-31 衢州市 历史   清朝   蒲城   光绪   雍正   建筑   察举制   文化   唐玄宗   文运   凤凰
一个叫考院的地方

在那个被称为将相故里的老县城,在东槐院那条古槐繁茂的巷子里,有这么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院子,经过了百年风雨剥蚀依然保持着它的尊严,它叫作-----考院。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选官制度,为这个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使得一部分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有可能有通道地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也获得荣华富贵的愿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的选官制度。从禅让制、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是一个带着诸多弊端的历史进步。

科举制度的选拔是金字塔式的。是从社会的最基层,通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出秀才、举人、贡士、状元等等。一个最基层的考院,是对人才初选的场所,是在这里通过院试而选拔出了秀才。这个地方的社会底层人才,就是从这里脱颖而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了社会的中高层,有的甚至达到了官场的相国高位。著名水利专家、蒲城人李仪祉在1898年16岁时,考取同州府第一名秀才,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蒲城考院见证了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考取功名的荣耀时刻,李先生也成为蒲城人引以为豪的楷模。

这个藏在民巷里的考院,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七年。由时任蒲城县知县的张荣升,看到每次考试都要搭考棚,实为不便,便用自己的俸银购买了两座民居,修建了蒲城考院。这个考院,除了每两年的一次考试之外,平时还作为省巡视来时歇息的行辕,这也就是蒲城县的一个清代招待所。

这个坐北朝南结构严谨的考院,寄予着学子们的美好愿望。院子布局合理,院内木刻、石刻、砖雕精湛,丰富多样。大门外砖墙刻有“凤凰展翅”、“猿猴攀枝”、“金鸡报晓”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从这些图案上,都是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像凤凰展翅一样的飞黄腾达,像猿猴攀枝一样节节上升,像金鸡报晓一样一鸣惊人。推开沉重的考院大门,步入第一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匾额,上书“天开文运”,意思是上天给予读书人做官的机会。

一个叫考院的地方

这个院子的迎二门是一道木版影壁。绕过宽敞的砖铺甬道,两边是过去文生考试的地方。庭院尽头有一圆门,门上南北各书写有一砖雕匾额,南书“腾蛟起凤”,北写“紫电青霜”隶书大字,意要考生文武全才,文则如蛟龙腾空,凤凰起舞,光彩夺目;武则犹紫电闪光,青霜耀眼,威武雄壮。

这一天,在西侧的院一子里,摆了百十张课桌,桌子上放着笔墨纸张。一会儿成百的学生穿着淡青色长袍,如清代的童生一样,他们模仿那些清代的文生考试,监考官们也是穿着清代服饰,营造了一个似真似幻的院试场景。这是组织的一场童生考试体验活动,转眼间把时光倒回到了一百多年前。

出圆门是一座五间高大、宽敞的主体建筑“伦秀堂”。这里是武生考试的地方,旧时这里十八班兵器样样俱全。“伦秀堂”南两侧各有三间房屋,称为“官厅”,在考试期间作为监考官的临时休息场所。旧时檐下三米处各设有一焚纸楼,作弊考生试卷都在此焚烧。在伦秀堂里看那些图片和介绍,才知道原来这里武生也能考试。他们通过考试加入行伍,奔赴疆场,成为未来的将军。

蒲城是个学风很盛的地方,蒲城考院是教育昌盛发达的标志。在清雍正年间,震惊全国的“壬子科场奇案”就发生在蒲城。那时省城金榜传来,得知确实全省中举十八名,蒲城竟占了十三名,而且还有一名副榜,人称“十三个半”。

然而,这样的成绩引起怀疑有弊,联名告御状。雍正帝阅状大怒,责成礼部尚书查办此案。办案人到蒲城后私访数天,毫无收获,心情烦躁。傍晚,他们散步在城内大街小巷,但见万家灯火,耳闻书声琅琅。叹道:“怪不得唐明皇称蒲城为藏龙翥凤之地也!”兴奋地边走边谈,直到后半夜,发现灯火不减,书声不断。礼部尚书恍然大悟:“蒲城学风极盛,原来如此。”尚书回京后不久,朝廷传来圣旨:知县朱闲圣治蒲城有方,钦赐“礼仪之邦”匾额一块,升任六品道台。

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考院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传播知识的殿堂,又获得了新生,考院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后名为东槐院小学。东槐院小学的名字一直在蒲城这一代人的记忆里,考院却在蒲城十几代人的记忆里。蒲城之所以被称为将相故里,蒲城之所以呈现人杰地灵,蒲城之所以几十年人才辈出,都与这个考院所遗留下来的学风有关。

一个叫考院的地方

千年科举,百年考院,科举考试并不是完美的。以科举为终极目标是古代教育的偏颇,科举考试曾受到人们的谴责。作为精英考试,遗漏了不少人才。考试形式以八股文为主,扼杀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让读书人青灯黄卷苦读,耗费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科举制度虽退出历史舞台一百余年,关于科举的是非话题争议了一百余年。今天站在21世纪的高度,有必要对科举所蕴含的优劣得失进行反思。认识科举,走进科举考试文化传统,或许能让我们更自觉的扬长避短。

蒲城这个考院,不光承载者中国千年科举考试的历史缩影,也写满中国革命的红色印记,也是具有革命历史的地方。1906年,在考院改为蒲城高等小学堂后,在蒲城人井勿幕的影响下,同盟会员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第二年九月,知县李体仁怀疑师生加入同盟会,拷打老师和学生,并让学生下狱。消息传到西安、上海、北京及日本东京等地,各地革命党人和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向陕西当局提出抗议和质问,省内多个中学相继罢课,以示声援。清朝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将师生无罪释放。这次事件史称“蒲案”,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前奏曲”。难怪杨虎城将军的旧居,就与考院相毗邻。

现在,这里的民居开始拆迁了,要建设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叫槐院里。这个清代考院就是槐院里的标志性古建筑,是槐院里的文化招牌,也是槐院里的灵魂。

本文作者:曹新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74298888368998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