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正是由于信鸽的"不辱使命",在战争后期,它们成了坦克部队首选的通讯方式(当然,一战中的无线电装置也不甚可靠),尽管后来发现,鸽子一进入坦克中就容易反应迟钝(这是由于汽油挥发造成的)。同时,它们还被广泛用于情报工作,其中最著名的行动是让"勇敢的比利时志愿者"带着信鸽降落在敌占区——如果他们没有摔死,就将和抵抗组织接头,并把德军的部署传回后方基地。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一战期间,信鸽是坦克部队联络后方唯一的手段,在战争结束后,这种手段被无线电取代

这项计划成功展开,尽管最初不乏波折。正如一位当事人的说法:"最令人担心的并不是信鸽,而是如何说服比利时人及时从飞机上跳下去。"因为当时降落伞处在试验阶段,每一次跳伞都意味着生命危险。但心灵手巧的信鸽部队成员意志坚定,他们与飞机制造商一起合作,设计了一架结构特殊飞机。当飞临目的地、飞行员松开操纵杆时,飞机上的乘客座椅就会自动脱离,这时,乘客除了打开降落伞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就只能被摔成肉饼。

这些行动圆满成功了,但平心而论,其安全性依旧完全有待检验,只是由于空投次数有限,鸽死人亡的惨剧才没有出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战突然结束,在1918年底,德国和奥匈帝国爆发了革命,它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很多人都目瞪口呆——这也意味着,在转瞬间,忙碌了4年多的信鸽们使命已经结束了:就在昨天,它们还要和前线士兵一道面对枪林弹雨、生离死别,但就在一觉醒来之后,等待它们的是荣归故里。

在归国之后,多数军鸽被在拍卖会上被出售,其中的佼佼者则被送往动物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附近有闪闪发光的铭牌记述了它们的伟大事迹,在去世后,它们被做成标本,这些标本栩栩如生,它们看上去就像是陷入了沉睡,又像是等待着灵魂被战鼓声重新唤醒。

事实上,一战后的和平没有延续太久,它只勉强维持了大约20年。虽然在一战结束后,军事通讯技术发展迅猛,但在二战开始时,信鸽仍然是无线通讯的补充手段。无论陆军、海军或者航空部队参战时,信鸽都会一如既往地紧随其后奔赴前线,与一战时相比,它们中一些的名字更加花哨了:如"阿斯特夫人"(Lady Astor)、"辣椒酱"(Pepperhead)或"圣灵"(Holy Ghost),而令一些只有数字编号。和一战时的情况相同,它们通常会被装在篮子里,并绑在侦察兵的胸前或手臂下方来到最危险的地段。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凯撒"是一只一战期间美国缴获的德国信鸽,战争结束后被美军用于育种,二战期间,它有数以千计的后代子孙在各条战线为同盟国服役

在二战期间,将信鸽部队发展到极点是英美两国:早在进行动员时,军方便在应征者的调查表中加入了一项——"是否有养殖和训练信鸽的经验?"同时,军方还对全国的鸽舍进行了普查,以便将来供军队使用。战争爆发后,各国军方开始公开收购健康的信鸽,同时开始大量接受捐赠或租借。

在爱国热情的驱动下,也是由于被一战中信鸽的传奇事迹鼓舞,爱好者们打爆了相关部门的电话:他们不仅捐出了冠军信鸽的后代,还捐出了冠军信鸽本身(它们中有的能一天飞1000多公里),其数量也相当庞大,仅在美国的纽约市,军方征集的信鸽数量就超过了52000羽。

然而,在最初的兴奋退潮后,军方却发现他们的工作仍然繁重——并不是所有捐赠的信鸽都适合军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再也没有展开官方主导的、信鸽育种工作。由于杂交,其质量和可靠程度也变得良莠不齐。

比如1943年,美国陆军从饲养人埃尔罗伊·哈纳切克(Elroy Hanacek)购买了一些鸽子,并将它们运到了千里之外的克劳德兵营(Camp Crowder)。几天后,一只名叫"黑鬼(Blackie)"的鸽子冒着暴雪回来了,这次饲养人没有将它再送给军队。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一只叫"非洲夜枭(African Owl)"的信鸽,前线士兵发现它不能胜任任何工作,因此养鸽人调侃说,"非洲猫头鹰"出了鸽舍就会迷路,其入伍完全是为了去欧洲免费旅行。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二战期间,美军由大型拖车改装的移动鸽舍

到战争爆发后大约两年,英国和美国才通过育种计划培养了足够的信鸽。从生物学上说,二战中盟军饲养的信鸽都是原鸠(Rock Dove)的后代,但经过了许多代的育种和训练。在过程中,育种专家会把让体能最好、归巢本能最强的雄鸽和雌鸽进行交配,由此大大改善了信鸽的体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信鸽的飞行距离通常是370公里左右,但二战期间,它们可以轻易将这个数字翻一番,有些鸽子可以一鼓作飞行1000多公里,其中一些的短途飞行时速能突破100公里大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承受了相当大的负担,在长途飞行后,一只信鸽的重量可能会下降60-80克,相当于体重的五分之一——正是因此,军方通常只挑选年龄在1到4岁的信鸽来承担这种任务。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按照二战时期的方法,训练一只可靠的信鸽大约要花8星期,其中幼鸟在长到4个星期时,会被从巢内带走,并安置在移动鸽舍中。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周,鸽舍会每天变换位置,并在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让信鸽进行归巢训练。到第八周时,这些信鸽将具备足够的耐力,飞行距离也将达到80-100公里以上——此时,它们便可以被派往前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者会用一些全新的小伎俩来保证信鸽飞得更快。其中一种方法是让它们挨饿,至于食物只能在巢内找到,另外一种是利用雄性的嫉妒心——在被带走执行任务前,饲养员会让另一只雄性搬进巢内,和它的伴侣同居,这会极大提高信鸽返回的概率和速度。

战争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确信,在每七名迫降在敌占区或海上、最终被成功营救的飞行员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得到了信鸽的帮助。这一点也鼓舞了美国人,尤其是在1943年、反攻欧陆时,由于要向敌军后方投放伞兵,对信鸽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内衣公司为美军信鸽设计的特殊背心,这种背心可以让伞兵携带信鸽进行跳伞

为此,美军为信鸽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背心——它由一家女性内衣公司开发,可以让信鸽收起翅膀,并让伞兵在跳伞时,在胸前或身体一侧携带,一落地,伞兵就可以调整背带的角度,将鸽子背在背后。美军最早的伞兵鸽是一只名为"雷鸟"的雄性,后来,本宁堡伞兵学校为它颁发了一枚特制的伞兵证章。另外,军方还研制了一种鸽笼——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曾用它们将数千羽信鸽空投到法国,希望拣获的平民能报告敌军部队的行动。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携带信鸽进行跳伞训练的美军伞兵

在解放欧洲的战斗中,信鸽证明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要求在汇报时避免使用无线电,而是使用信鸽,因为与后者相比,无线电被截获的概率更高。而在轰炸机编队执行任务时,一些绝密内容也会用携带的信鸽传送。为此,军方还专门研制了一种空投容器,这种容器会在预定高度打开,以防止信鸽的翅膀被气流撕裂。不过,训练人员很快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因为它们的体格足以在一架时速超过500公里的飞机上投放,这时,操作人员只需要准备一个纸袋,这个纸袋侧面被切开、折叠好,而鸽子头朝上装进去,一旦从飞机上投下,作为缓冲装置的袋子会被气流撕碎,接着信鸽会展开翅膀,盘旋下降到一个更舒适的高度,并向着鸟巢的方向飞去。

在此期间,盟军的轰炸机机组完全被信鸽的耐力惊呆了。一旦高度超过7000米,人类就需要穿戴氧气面罩和电热服,但鸽子完全不需要这些设备,即使在万米高空、温度降到零下45度时,这些鸟儿也只是静静地坐着、眼睛半闭——因为厚重的羽毛帮他们抵御了严寒。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二战期间,英军的地勤人员正将信鸽装上战机,一旦飞机在敌军后方或海上失事,信鸽将成为幸存者求救的最后手段

不过,随着盟军快速向前推进,信鸽部队也遭遇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信鸽,一旦鸽舍移动了两三次,它们就会糊涂,在送信时有可能会回到之前的鸽舍,从而耽误了信息的处理。因此,服役时间过长的信鸽只能被送往后方用于繁殖。

还有一些鸽子成了战俘,其中最著名的是"拉美摩尔的露契亚"在1944年的冬天,它在传信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拖延,直到晚上,才带着另一条信息回到了鸽舍:"我们返还这只信鸽——德国军队敬上。"

还有一些鸽子永远消失在战场上,其中许多死于鹰的利爪之下,还有一些因天气恶劣或误触电线丧生,还有的被炮声和弹片吓跑了,另外一些德国和日本士兵还会向信鸽射击。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二战期间,大量高射武器的投入使用,无疑为信鸽执行任务增加了额外的危险

但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友军的误伤。1944年6月,美军第5集团军的吉米·吉内尔就见证过这样一次事件,当时他的战友们正在清理鸽舍,并把92只信鸽放飞到了高空。突然,12架敌机出现了,美军高炮开始向空中猛烈开火。

吉内尔后来写道:"我所见之处就有8到10只鸟被碎片击中,然后就像纸片一样在半空中摇曳着……最终只有42只信鸽返回了,有几只次日早上伤重不治。我把这些鸽子并肩埋葬,并对伤者进行了治疗和手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悲惨的时刻。"

但那些历经枪林弹雨幸存下来的则成了传奇。1942年,有着一身黑色羽毛的信鸽"黑鬼哈灵顿(Blackie Harrington)"从家乡出发,抵达了太平洋前线的瓜达尔卡纳尔,在炮火纷飞的"捕手手套"阵地上,美军第164步兵团派遣哈灵顿到指挥部,详细报告300名日军的集结地。在路上,布莱克被弹片击中,落入丛林,但仍然坚持着完成了任务:它的脖子和胸口的一大块肉被炮弹撕掉了,当它喝水时,水会从胸前的创口滴到脚上面。因为这一事迹,亚历山大·帕奇将军特地为哈灵顿颁发了一枚勋章。按照新闻机构的报导,痊愈后,布莱克作为种鸽"荣归故里","与许多漂亮雌性生活在一起,继续为国家和军队效力"。

厉害了我的鸽子 信鸽战争发展史(下)

"美国大兵乔"——它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信鸽

但二战中,最着名的信鸽当属"美国大兵乔"。1943年10月18日,在意大利战场,当德国人突然撤退后,英国第56步兵旅在不知不觉间攻占了卡尔维里索尔塔(Calvi Vecchia)。这时他们突然意识到,美军轰炸机将按原计划发动空袭。由于无线电几乎全部失灵,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了信鸽上,在接到命令后,"美国大兵乔"在20分钟内飞完了约38公里的路程,当后方下令取消轰炸时,友军轰炸机已经在跑道上准备完毕。

"如果它晚五分钟,"一个士兵后来回忆说:"情况也许会截然不同。"一般认为,这次及时的传信,使得至少100名英军没有死于误炸。"美国大兵乔"后来被伦敦市长授予了"迪金勋章",它设立于一战期间,是英国颁发给动物的最高荣誉。

随着战争进行,信鸽部队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一战期间。比如说美国,在巅峰时,其成员由150名军官、3000名士兵和5.4万羽鸽子组成,而英国在战争期间则培育了至少22万只信鸽,虽然其人数在当时军队中所占的比例极少,但感谢相关人员的努力,信鸽为前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按照统计,美军用信鸽发送了大约30000条信息,其中96%顺利抵达了目标,前线士兵也非常感激这些动物伙伴的帮助,正如一名叫查尔斯·考斯塔尔的军官回忆:"我们的人优先关心的是鸟……在非洲,如果只有一杯水可用,也应该让给鸽子。"

当然,这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信鸽终被淘汰。随着战争进行,无线通讯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其通讯距离能达到数千公里,相关装置也变得小巧和灵便,在大多数国家,每个步兵连都配备了好几部无线电,美军甚至为每个班配发了一台便携式步话机,它后来成为手机的前身。在此后,一些国家的军队和情报机构仍在少量使用信鸽,比如在2003年,其中一小批还来到了科威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中。但在大多数国家,它们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美军最后一支信鸽部队早已在1957年被解散,最后的官方信鸽通讯业务也于2004年在印度被取消。虽然在各地的博物馆中,人们仍然有机会瞻仰它们的标本,但这无法阻止一件事——随时间流逝被人们忘却。如今,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书籍中,对信鸽的描述只有寥寥数笔,如果不是因为《战地1》这款电子游戏,它们还将继续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

当然,其实和信鸽一样,每个士兵都是如此,正如信鸽部队一名成员后来的回忆:"毫无疑问,它们最杰出的功绩被忽略了……就像前线士兵们那些不为人知的壮举。"

本文作者:军事那点儿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966257216297421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