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皇帝简史(6)之汉景帝刘启——胆小不作为,却发展成盛世

皇帝简史(6)之汉景帝刘启——胆小不作为,却发展成盛世

姓名: 刘启;

生卒年份: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7年;享年41岁,皇帝寿命开始下降;

在位时间:16年,西汉第六任皇帝;

出身:上一任皇帝汉文帝的嫡长子,太子,刘邦的孙子;

如何上位:正常继位;

如何死的:病死于皇宫;

帝号含义:孝景皇帝,也称汉景帝;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景字有大的意思,比如景业,特指皇帝的大勋业,大功业;景山,其实就是高山的意思。可以说汉朝认可汉景帝在位期间取得的大业,是一个被认为有功绩的皇帝。

年号含义:

主要辅助大臣:晁错、周亚夫、窦婴、袁盎等;

生平:

汉景帝在位16年,不算短,但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功绩和历史贡献。所有的政策都是以继承和延续其父汉文帝的政策为主,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调整。当然,这可以美誉为“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赞扬他在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盛世的半份功劳。所以才被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这是中央集权帝制体制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是反映分封制完全失败的案例,后来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分封制出现。

其实刘启是一个没什么突出能力的人,甚至还是一个鲁莽而又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还要点胆小的皇帝。从其一生中两件事可以看出它的性格缺陷。

首先是鲁莽,身为太子的他,年轻时竟然因为下棋的争执,鲁莽的用棋盘将其堂兄弟直接打死。反正他的老爹是皇帝老子,谁也奈何不了他,最后确实也没受什么惩罚。直接把被他打死的兄弟的尸体送回给他叔父了事。这好像是历史唯一一个因为小事情,而打死兄弟的事情吧?

第二件事是他在采取晁错的建议,强行对一个藩王的封地进行拆分,也就是落实削藩政策。那个儿子被他打死的叔父藩王就带头起兵造反。起兵的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当时汉景帝面对叛乱时竟然惊慌失措、毫无主见,竟然听信一个大臣的谗言,把晁错半路截杀(在晁错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半路截杀,直接腰斩),以为这样藩王们就会停止造反。这是何等的幼稚、没主见,还胆小的人。

另外一个没主见的事例就是,他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基本都是继承和延续他老爹汉文帝的政策,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和创新。但事实偏偏出乎人的意料,他的这种类似于懒政的作风,官方说法是信奉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实际就是没有什么想法和主见,再加上周边少数民族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威胁和侵犯行为。所以他可以实现懒政,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很多皇帝来说,这真的是无处说理去。

他一生最英明的事情,可能就是养育了一个好儿子,而且还让他给挖掘了出来,扶植上位,最后成为“秦皇汉武”中史上最出名的皇帝之一的汉武帝。如果不是汉景帝的偏爱,汉武帝不会出现也未可知。

汉景帝一生育有十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他先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后来找借口废了他,从新立第十的刘彻为太子。从这件事可见汉景帝的荒唐和没有主见,因为废立太子这件事的主要推手可能是后宫的女人们,就像现在经常演的宫斗剧差不多的情节。一个排行第十的儿子最后被立为太子,顺利登上皇位,可见刘启的能力真的不怎么样。虽然结果是好的,但程序是不好的,是祸害之源。

主要功绩:

1、基本继承了其父汉文帝的与民生息的政策,包括减税、推迟男子服役年龄、个人生活节俭、不发动对外战争、实行移民填边政策,改善边防,减少军费开支等。在他的政策中,有一个比较不一样的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不断的重视和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这项政策在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环境来说,应该不会是什么大错。因为在当时所谓的工商业肯定是不发达的,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是以农业为主,直到现代21世纪以前,中国任何一个政府都不敢说不重视农业。那是真正的国之根本。对农业的重视,完全不能按现在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的。

2、削藩:这是汉朝的长久之计,也是继承了汉文帝的政策和策略。汉景帝的政策名字是叫“推恩令”,也就是让各地藩王死后将家产和地盘平均分给自己的后代,而不是实现以前那种长子继承制。从历史上看,英国发展成为现代强国,很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其长子继承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的长子继承制就是从这里开始改变的。但因为这种制度没有像英国那样成为法律制度,而是一种传统文化,所以,并不是执行很严。后来很多的世家大族其实是实行长子继承制的,以保持家族的实力不被分散。这项政策并不是汉景帝的创新,而是继承他老爹汉文帝的政策,持续执行而已。

关于削藩这件事情,从秦始皇开始,到刘邦、汉文帝等几乎所有人都在做这件事情。这是古代中央集权王朝最大的隐患之一,也是皇帝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匈奴人等草原民族都是来掠夺一番就会退回去,但藩王可是直接抢位置、要命的。从威胁的程度上来说,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解决了藩王的问题,就算是解决汉帝国最大的内部隐患了。这件事确实是在汉景帝手中完成的,这算是他对汉朝两百年国运最大的功绩了。

皇帝简史(6)之汉景帝刘启——胆小不作为,却发展成盛世

3、平定七国之乱:这是因为削藩引起的反弹,皇帝要对付藩王,藩王们肯定就要反抗。后世的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起兵夺了其侄子的皇位,就是因为他的侄子要削藩,他害怕被诛杀,被圈养,迫不得已就冒险反抗了。汉景帝面临的是同样的局面,大部分的藩王联合起来要推翻他,在开始阶段,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制定推恩令的大臣晁错希望能平息藩王的怒火,但发现没有用。最后还是用武力才平复。稳定了汉王朝第一次最凶险的危机,为汉朝国祚的延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对历史的影响:

汉景帝对历史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削藩和强化了中央集权。这也是后世所有王朝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后世所有的王朝更替的过程中,都是用武力完成更迭过程的。自然就无法避免家族子弟、异姓将军带兵建立功勋、开疆拓土的事情。所以在王朝建立后,如果你不进行封赏,封王封爵,可能连皇位都还没坐上去就被下面的人推翻了。那些能人,特别是能打仗的能人,跟着你出生入死为了什么?还不是权力和富贵吗?如果这些都不给,自然就没有人支持,只能被推翻。

但如果这种情况不控制住,只要藩王一壮大,自然就会威胁中央的皇帝。不管有没有、会不会发生推翻皇帝的事情,在皇帝看来,这都是赤裸裸的威胁。这种威胁之下,皇帝唯一的能做的事情就是削藩或者直接清除。所以,这种对抗几乎是每一个王朝都要面对的事情。汉文帝启动了基本政策,经过汉景帝的继承和发扬,削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其中发生了七王之乱,但还是很轻松的平定了。

这次削藩的成功,为后世王朝树立一个良好的案例和典范。也为后世的藩王提供了一个不能造反的案例,让他们安分守己,不要动不动就起兵造反,殃及平民。

七王之乱,差点就毁灭了汉王朝的大一统帝国,也再次证明了分封制的根本性弊端。是任何中央集权的帝制王朝万万不能采用的制度。社会发展越快、经济发展越迅速,藩王、诸侯王的势力也就发展的越快,起兵动乱的也就越快。周天子分封天下,历经千年,最后才灭以秦国之手。后来的项羽分封,仅仅一年就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自己反而被推翻。刘邦开朝之初就想办法先后封杀了异姓王,但同姓王也是不可靠。在利益和权力面前,在恐惧面前,一切亲情都是虚无的,只有掌握了权力,才能消除恐惧,才有安全感。朱元璋估计也是史书读的不够多,所以才让自己的儿子拥兵自重,最后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直接影响整个大明朝的命运。

皇帝简史(6)之汉景帝刘启——胆小不作为,却发展成盛世

削藩的另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体制是皇帝和大臣们都需要的。只有这种中央集权制,他们的利益才能最大化,才能不受藩王的威胁,才不至于失去权利和财富的安全感。成功削藩后,中央集权得到全面的加强,消除了动荡和战争的最大隐患。更是可以全国统一施政、统一税收政策、人事安排、水利工程、农业发展、征兵等。王朝能够集中资源和力量,体现统一帝国的力量和能力。也可以说在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大事上,是可以有一定的全国动员能力的,而不是一盘散沙的。所以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国家税收才能增加,政府才能办理大事。

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中央集权,文官集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对后来的官僚集团的发展,增加对皇帝的制约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随着文官集团的发展壮大,文化交易事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事业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有力的推动后来成为国学的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作者:映像思维(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149946243665153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