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温州市> 正文

专家谈陈汉典和哥哥跳舞丨张燕:出行方式正改变着国人的节假日习俗|张燕|摩托车|旅游

2017-10-05 温州市 张燕   摩托车   旅游

2017年7月,宝兰高铁开通,西北地区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

张燕

中国传统节日是植根于民族民间土壤中的活态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已出现了一些新形式和新载体,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出行方式的变迁,也促使我们过节度假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共享出行正在颠覆革新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

改革开放之前,城乡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道路建设十分落后,人们出行方式主要依赖的是火车、轮船、公交车、自行车和步行,少数人乘坐飞机;到了80年代中期,靠燃油动力的摩托车、农村拖拉机开始流行;随着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形成了不同范围的大都市圈,导致许多人必须依靠公共交通或小汽车完成长距离出行,并且不得不放弃使用自行车和步行等方式。

1995年以后,私家车购买量在北京及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

2005年大都市的发展,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公交车、电动摩托车为主。公交车的线路和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公交车的档次也在不断的提升,方便快捷的公交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桥梁,随叫随停,快捷的出租汽车也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受之影响,城市居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纷纷向城市郊区外迁,郊区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扩大,继而对城市交通又有了新的市场需求。

近几年,人们的出行方式又由飞机、火车、轮船、出租车、公交车、摩托车变为了飞机、高铁、地铁、私家车、出租车、滴滴打车、电动摩托。

地铁交通提速了城市生活,给百姓带来一种生活节奏、生活习惯乃至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拥挤,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考虑到坐公交车或者出租车是一种最佳之法,大批居民选择开车与乘地铁结合的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工具也随之盛行。

私家车出行更多作为旅游、探亲、访友而用,国家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收通行费以后,带动了我国私家车一族从初期的上下班代步阶段向休闲远行阶段加速转变。

现如今,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发展的战略思路。

西安街头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各大城市采取了积极引导百姓绿色出行,限制私人小汽车的增长,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摩托、共享汽车陆续在各大城市推广。ofo小黄车成为第一家公益骑行倡导者和发起者,骑行再次流行起来,小黄车使健康出行、低碳出行更易实现。

未来,共享出行正在颠覆革新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有一大章节提到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不远将来,伴随着汽车产业小型、轻量、智能、电动、共享的发展方向,微出行方式将被百姓普遍采用。微出行方式是应用前沿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慧管理,包含公交、自行车、电动汽车等多种出行工具共享共用,以支出成本合理的普惠原则让每个人享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中国人节假日从满足物质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转变

现在,节假日人们不再以满足物质享受为期盼,而追求身心放松、精神享受成了过节的主要目的。人们利用年节假日到异地他乡欣赏新奇的景物,感受不同的过节风俗已成时尚。不少城里人选择到郊区过节,年轻人则喜欢以出门旅游的方式过节。

由于高铁的方便快捷、高效舒适、正点率高,无论是旅游还是探亲访友,高铁都提高了人们旅途中的幸福指数。高速便捷的交通让异地置业成为一种现实,让异地恋变得更加“靠谱”,让“候鸟式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今年十一假期,咸阳机场9月30号和10月1号两天日均客运量都超过13万人。

高速公路免费等优惠措施,则让百姓自驾出行成为中小长假休闲的热点,“走亲访友”的费用逐年降低,过节旅游费用逐年增长。娱乐方式由室内的看电视、打牌、聚餐、唱卡拉OK转变为室外的踏青、参观、游览、购物等活动。在出游中,人们开始追寻传统节日中那些已经退出舞台的民俗文化,一些古老的节庆事象、仪式活动、节日符号等再次复活。

人们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时,又能巧妙地利用新载体,不断地创造出了一些过节的新形式和新习俗,使传统节日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例如拜年变为微信拜年、晒照片、晒各地过年习俗;送红包变为发微信红包;过节购物变为网上购物;各种“代”服务正悄然升温等等。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出行方式的变迁,促使百姓过节度假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了。青年返乡度假,老年人追随孩子候鸟式过节的越来越多,人们利用年节假日到异地他乡欣赏新奇的景物,感受不同的过节风俗也渐成时尚。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8天长假预计全国仅国内旅游就有7.1亿人次出行,出行方式正改变着我们。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辑: 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