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河报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赵丰玉、陈军、杨化焦研峰的儿子涛
看着从自己的血液中成功分离出来的造血干细胞被装入专用的冷链箱,赵丰玉倍感欣慰。记者杜小伟平伟摄影资料图片
第一针动员剂昨天下午开始注射
记者蔡君彦通讯员文梅英文许俊文摄影
核心提示|种善因,得善果。在大河报人杨化涛看来,这次有机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要感谢大河报多年前联合省红十字会搭建的爱心平台,让他加入中华骨髓库。
“从2003年1月中华骨髓库河南省分库成立至今,14年来,河南省分库发展中的每次活动,每例捐献,都有大河报人忙碌的身影。”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感慨。
这次,当第三位大河报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特别开心,“多年来,大河报人一直助力造血干细胞捐献,基础打得牢,配型成功的大河报人,不用我们费心费口舌做动员,爱心依旧,初衷不改”。
/杨化涛·日志/
心里已经把这一天预演了无数遍
今天下午到省肿瘤医院打第一针动员剂,以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针扎下去,有点轻微的刺痛,并无其他不适,跟平时打针没什么两样。
虽然是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心里已经把这一天预演了无数遍了。假如一切如愿,这应该是第三次捐献了。遗憾的是,与前两位患者虽然初配成功,在随后的环节却因种种原因失之交臂。
我记得是2003年10月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那次活动是大河报和省红十字会共同组织的,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前的大院里,和一批同事一起,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留取了血样。
此后曾经两次接到通知,有患者与我的分型资料初步相合,但均未能成功捐献。这一次最终配型成功并开始捐献,中间也经过了一些波折。今年1月13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2月14日进行了血样的高分辨配型并配型成功。就在我积极锻炼身体,准备随时捐献的等待中,4月21日突然接到通知,患者方面中止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计划。后来得知,是患者身体出现了不宜移植的特殊状况。
好在随后患者又恢复了正常,移植计划得以重启,5月4日全面体检,确定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并于5月18日确定捐献日期。这才有了今天的这一幕。
这是人世间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奇妙缘分,也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在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熟悉的生命正在那里遭受病痛的折磨,而我是唯一一个可以给予ta生的希望的人。忽然觉得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对另一个生命的责任,不容有任何推卸。就像有人落水,而你是岸上唯一会游泳的人,任谁都会挺身而出。
我已做好准备,把自己最好的造血干细胞捐给对方,唯愿那位年幼的患者一切都好。
河南第一例造干捐献,大河报深度报道解公众疑惑
“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积极献出5~10毫升血,而这5~10毫升血,已经或者正在给无数濒临绝望的生命带来生的希望,他们就是河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03年10月14日,大河报《大河特别行动·“生命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策划报道中,开篇有如上之语。
这些报道,被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珍藏多年,这是我省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首次大规模、有深度地报道宣传。
2003年9月25日,河南实现了第一次两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宋东方、刘新伟捐献造血干细胞,分别救助省肿瘤医院的两名血液病患者,并列成为我省造血干细胞第一例。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回忆,当年10月14日,大河报推出《大河特别行动·“生命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报道,从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志愿者的故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度报道,帮助人们走出捐献是“敲骨吸髓”的认识误区,让公众意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同献血一样简单,同时,呼吁爱心人士积极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队伍,为更多血液病患者点燃重生希望。
2003年10月16日,在河南日报报业大厦院内进行的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活动中,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献爱心,大河报社领导也带头加入志愿捐献的队伍,记者编辑们更是排起长队。据统计,当天有188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此次活动的人群中,就有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大河报人赵丰玉,以及本次即将捐献的杨化涛,那时,三十岁出头的杨化涛满头黑发,14年后等有捐献的机会,头上已白发点点。
大河报人接力捐献,每次都是“爱的盛典”
“我们尊敬的杨化涛老师,正式开始打动员剂啦!动员剂的功能就是督促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多干活,多生产造血干细胞,然后等6月16日,他要将体内的这些造血干细胞捐出来,去救上海一个陌生的血液病患者。好伟大好帅气,有没有?这是我们报社第三个成功捐献者。觉得好自豪,我们报社真的盛产好人,好人好报,好人好报。”
昨天,大河报记者李晓敏在微信朋友圈的感慨被多人转发。
早在2011年2月21日至22日,大河报第一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赵丰玉老师,是李晓敏走出学校、进入大河报工作后的第一位部门主任。当时,她和同事温中豪等人参与了“大河生命接力行动”系列报道。
赵丰玉捐献造血干细胞要救的是温州一名患者,从2011年2月18日开始,“大河生命接力行动”系列报道连续5天在新闻版、健康版等,全程报道赵丰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捐献当天,报社记者和肿瘤医院医务人员纷纷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李晓敏身兼重任,带着赵丰玉捐献的“生命种子”,乘飞机护送到温州。
被她同时带到温州的,还有赵丰玉写给受捐患者的一封鼓励信:“相隔千里,是缘分,让我们有了关联。素未谋面,但感觉,你就是我的兄弟。”
得知受捐的小伙子小陈如今基本康复,已经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赵丰玉无比欣慰。
赵丰玉是河南省纸质媒体中第一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记者,也是河南省第181个、全国第2027个成功捐献者。
2012年10月26日,大河报发行员陈军捐献造血干细胞,为江苏一位19岁白血病患者点燃“生命之光”,成为河南省第308位捐献者。
如今,杨化涛接力捐献,将成为大河报大家庭中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三人。
大爱相“髓”,大河报一直在助力
翻开这些年来收集的河南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报道的资料,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工作人员能感受到沉甸甸、暖洋洋的“大河力量”。
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也称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主任张书环至今清楚地记得和大河报多次开展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的公益活动盛况,“每次组织活动,大河报人都很积极,让我们很感动”。
比如,2014年1月7日,河南大学生刘凯成为河南第400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年1月8日,大河报以《河南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达400例,捐献者数量居全国第一》为题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关注后,要求省会所有媒体要大力弘扬河南人的大爱善举。
随后,大河报开展“大爱相髓”系列报道,1月10日至14日,用10多个版面,通过《400份“生命种子”都到了哪儿?》《河南有9.3万个“爱的后援军”》等报道,全方位展现了河南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情况,并于当年1月13日在报业大厦院内再次组织志愿招募活动,当天又吸引89位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
2016年9月7日,得知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2364人与患者初配成功,却联系不上后,大河报刊发报道呼吁“志愿捐献者为爱回家”,同时提醒已经入库的志愿者及时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更新联系方式。其他媒体纷纷跟进,最终促成700多名志愿者及时更新信息。
今年2月27日,我省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第600位志愿者曹红卫成功捐献,从对方打第一针动员剂开始,大河报就启动“生命呼唤爱心接力”系列报道,推出《大爱相“髓”,感谢生命有“情”天》等报道的同时,由大河报、大河客户端精心打造的公益微视频《爱相“髓”》也温暖出街。
(原标题:三位大河报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赵丰玉、陈军、杨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