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明太祖朱元璋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洪武年间他一共册封二十五王,追封一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然而,还没有等到传承一代,几乎是老朱刚死没多久,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就起兵“靖难”,造了侄子建文帝的反。

明代差一点因为内乱一蹶不振。

按理说,在前几代的历史中已经证明了分封制的不稳定性,那么雄才大略的洪武帝为何还要固执的选择分封?

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一、分封制的历史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最为重视血脉宗族关系的,宗法关系细分到家庭就成了宗族;而外化到国家就成了诸侯国,二者紧密相连,构成了世界上最为稳固的架构体系——宗法分封制。

宗法分封制历史悠久,对中国政治有着深刻影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

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为了控制广阔的疆域,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各个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即为卿大夫。如此逐级分封,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宗法等级制度。

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应定期朝贡,还应该随时接受周天子的调遣。这样一来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在当时,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关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二、分封制的演化

自从西周广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宗法分封制确立以来,几乎历朝历代都在不同程度的借鉴着这一制度。

然而,悲哀的是,这一制度似乎并不像他的设计者想的那样,诚然避免了异姓王的谋逆,但是其对于同姓诸侯显然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更可怕的是恰恰那些同姓王心怀不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武帝时的吴楚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可以说每一次的分封对于后来的继位者更像个负担——轻则动乱,重则改朝换代。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既然如此,为何君王们对于分封制还是乐此不疲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信任问题吧——他们不信任大臣,不信任武将,甚至连身边的內宦也不是最可靠的。

孤家寡人的状态下,只能寄希望于人伦亲情,希望子孙后代相互扶持。朱元璋也是如此。他也看到了分封制的不足,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三、老朱的分封制

明代分封制与前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1、分封仅限于皇室,诸王成年后须离京就藩。按明太祖所定制度,继承皇位者都将自己的嫡长子立为太子,其余诸子为亲王。亲王分封于各地,名为“就藩”。各藩王成为代表皇帝监控地方军权的人物,每一个王国则成了一个军事中心,以达到永保其统治的目的。

2、藩王有典兵大权。藩王拥有很大的特权,王府可置宫署,管理各项事务,配备护卫兵3000-19000人,他们冠冕服饰,车旗邸第,仅次于皇帝。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3、除了权力,老朱还在形式上强化藩王的地位:藩王可以直接向皇帝上疏奏章,即使是朝廷大臣在亲王面前,也是“伏而拜谒,无敢均礼”。他们不是地方行政官员却胜似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多受制于王府,政事也常受其干扰,被其左右。

4、藩王待遇优越:在经济上尤其丰厚,按朱元璋晚年制定的亲王以下皇恩俸禄规定,仅禄米一项,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以下递减,最少的奉国中尉也有二百石。

5、明代诸籓有四不——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而在此之前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四、分封诸王的原因

虽然老朱的分封制有所变化,但还是没有避免宗室的动乱——明代先后发生过大的宗室动乱四次(建文时燕王朱棣、宣德时汉王朱高煦、正德时安化王朱寘鐇及宁王朱宸濠),这些动乱沉重的冲击了王朝统治;

同时分封制演化成了朱明的养猪政策,明代中晚期,由于对王室的权力加以限制,诸王弟子出仕困难,更多的王子王孙便追求物质的享乐,极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从分封的结果来看,老朱的分封制改革仍然弊端很多,那么为何老朱要固执的去分封?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起: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当时的政治环境,要知道虽然朱元璋派出蓝玉等将领打败元朝并进攻了草原,但是还是没能够彻底解决元朝。相反,北元的残余甚至在草原有了死灰复燃之势。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故而为了加强西北边防,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他先后封了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九个塞王戍边。这个应该算是当时第一批藩王——这九个藩王都拥有重兵。

这样,不但可以防止武将叛变的危险,不致皇权旁落,而且又可以起“镇固边防”的作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其次,也有预防农民起义军的想法,明朝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争影响,社会经济尚未恢复,一遇灾荒,农民往往“相煽而起”,单洪武年间就有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达二三百次。

老朱是农民义军出生,自然明白农民反抗的力量,这种情况下,分封藩王,镇压各地叛乱并拱卫中央,显得十分必要。也因为这种情况,明初藩王还拥有一个特权,那就是掌握有军权,王府“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再者,除了恶劣的政治社会原因外,老朱自己的私心恐怕也占很大原因——为了保持朱氏皇族特殊的优越体系。通过分封可以让子孙后代都固定在一定的特权等级上,以保证朱明皇权的不可侵犯和皇族成员的累世权力。

另一方面,似乎也有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未雨绸缪似乎。“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将子孙分封在不同地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成为及时勤王、拱卫皇室的藩辅。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当遇到中枢被打击的时候可以及时选出候补梯队人员,具体情形可参阅南明历史,虽然崇祯自杀煤山,但朱家子孙还是抗争了近百年,旗帜就是各地藩王作为领袖——当然,这个是我脑补,不过不能否认老朱没这么想过。

毕竟有这么一段记载,建文帝曾经问他藩王如果尾大不掉怎么办?老朱反问建文,建文说先用德争取,再用礼规范,再不行就改封地,还不行就削藩,如果都不行,只能兵戈相向。朱元璋很满意,赞道:“甚好,甚好。”

还有老朱最后的遗言是和建文帝说“燕王可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元璋为何固执的分封诸王

这些都说明老朱对于藩王的弊端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只是他没有去解决。这样的话似乎这个解释就很合理了。

只要朱家江山在,谁在台上不一样?

这也许就是老朱不惜一切要分封的原因吧!

本文作者:鬼谷门下不老僧(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49997280611585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