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为父正名的背后——新皇权与旧阁权之争

前言:

熜,意为用麻茎捆扎起来的火炬。对于一个王世子来说,这个强行傍上火字旁的名字着实不优雅,但嘉靖皇帝朱厚熜却人如其名,像火炬一样执着燃烧。


白捡的皇帝和被强行安排的父母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因为嘉靖作为他的年号一共使用了45年,所以他又被叫做嘉靖皇帝。

公元1521年,还在湖广安陆为父亲守孝的朱厚熜意外地被选为大明王朝的皇帝。本来如果按照正常的权力交接程序的话,这个皇帝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如果按照兄终弟及原则的话,他唯一的弟弟朱厚炜又早就夭折了。再继续往上翻,明孝宗(明武宗的父亲)的兄长也是无后早亡,只有一个四弟兴献王留下一子,也就是朱厚熜,不得已一班大臣只得立他做了皇帝。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为父正名的背后——新皇权与旧阁权之争

皇室关系图

就这样白白捡了一个皇帝,年仅15岁的嘉靖正沉浸在光宗耀祖的快乐中,却突然被告知,他不需要光宗耀祖了,因为他的亲生父母被替换了,事情要从礼部尚书毛澄上的一道奏章说起:

陛下郊祀甫毕,禁中失火,密达青宫,变不虚生,宜应之以实。法成汤自责,效周宣之侧身…以致夫顺天悦亲之实。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你还没有登基几天,清宁宫就着火了,一定是你这个小皇帝失德,让上天不满意了。紧接着大臣们提出了嘉靖帝尊孝宗为皇考,当今太后为母后,称父亲为皇叔考,母亲为皇叔母的办法来让上天满意。

这就意味着让嘉靖皇帝把自己过继给先王,而且不能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嘉靖当然不乐意了,于是就出现了长达二十四年的“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事件的始末

  • 臣工的执着

当初立嘉靖为皇帝本来是不符合祖制的,因为《皇明祖训》中有这样的要求: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朱厚熜的祖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而已,朱厚熜显然不够资格,但是没办法,再不立新君,必有人蠢蠢欲动,于是太后下了一道圣旨,令朱厚熜来京嗣皇帝位。言下之意就是把朱厚熜过继给太后了。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为父正名的背后——新皇权与旧阁权之争

规则的制定者明太祖朱元璋

如今,嘉靖坚决不同意大臣们强行为他指定的父母,这就等于否定了当初臣工们立他为皇帝这一行为的合法性。他这么一变,这些决策立嗣的大臣瞬间都成十恶不赦的奸臣了,因为《皇明祖训》还有句话“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朝廷应即斩奸臣“,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这些儒生们为什么如此执着的为皇帝强行安排父母了。

  • 君臣交锋

嘉靖,在明朝皇帝中几乎是最有心眼的那一个,以兴王身份进宫那天,大臣们让他从东安门进入文华殿,但十五岁的嘉靖偏不,他熟知这是太子的路线,他接到的是即皇帝位诏,一定要走大明门,这才是皇帝专线。很明显是这帮大臣欺他年少,故意整这么一出立威,但精明的嘉靖一下就看穿了这一点。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为父正名的背后——新皇权与旧阁权之争

嘉靖皇帝剧照

可是再有心眼,在大臣们看来初来乍到的嘉靖就是个运气好的小孩子罢了。面对大臣们近乎”逼宫“式的建议,嘉靖还是陷入了一筹莫展,但这时观政礼部进士张璁上书给他,大意就是古代那些个案例中以非生父为皇考的帝王都是被立为过太子,与先皇有父子之名,您这种没一点儿问题。朱厚熜读罢,发出‘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之叹,于是更加坚定了他为父正名的决心。

当时,以退休大学士杨一清,心学人士及他们的祖师王阳明,张璁等人力挺皇帝。对于王阳明这种猛人,哪个敢惹,于是内阁选择让步,先是把嘉靖的亲生父母改成了兴献帝和兴献后,而后又让步,改称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但是此时的皇帝还是有两个爹,以后还得对自己儿子说,这是我名义上的爹,那是生我的爹,对,都是亲爹。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为父正名的背后——新皇权与旧阁权之争

然而,素以强悍的明朝言官们不会轻易的屈服,在吏部侍郎何孟春及杨慎(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的鼓动下,二百余名官员于左顺门外跪求朱厚熜改变他尊自己父亲为皇考的决定,光六部尚书就来了五个,顿时,左顺门外哭声震天。嘉靖感觉很没有面子,勃然大怒,下令对在场所有人进行廷杖处分,除了年纪大的和官阶高的以外,有一百多名官员受到了廷杖责罚,共有16个官员死于这场责罚。这种简单粗暴的问题解决方式非常有效,再也没人敢反对了。

  • 如愿以偿

1538年,他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而祖通常只能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如此把朱棣地位抬及于朱元璋相近的地位,实际是通过朱棣庙号地位的上升,加强自己作为旁系的一种正统性,毕竟明成祖也是一种旁系继承。嘉靖对于他的伯母孝康敬皇后尤为过分,不但打击她的娘家人,而在她去世后,以她的身份所可以承受的最低规格下葬。其实生前身后的打压只有一个目的,提高他亲妈的地位,让天下人都明白,朱厚熜只有一个爹和一个妈。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为父正名的背后——新皇权与旧阁权之争

嘉靖时代的大礼仪之变

1541年,太庙大火,朱厚熜下令重修太庙,1545年,太庙完工,嘉靖帝的24年谋划结束了。他的父亲的神位被正式的摆在了正德皇帝的上面 (原来的活动多为含糊的行为)。这看上去就像兴献王曾经统治过这个王朝一样。


名分之争皆为权力争夺

嘉靖生于王府,所以他对权力争夺看得极透。作为小宗,庶出,他认为自己很容易被质疑权威性。他一方面大力打压明孝宗一支,并对于伯母孝康敬皇后的地位压低;另一方面,朱厚熜抬升了威望极高而同样是小宗的朱棣的地位,抬升父母的地位,以此,提升自己这一支宗室的地位,可谓为子孙计深远。

杨廷和文官集团实力之强让出身基层的嘉靖十分忌惮,杨廷和本人的权高位重也让他很是不安。嘉靖由一个王爷登上帝位,在北京实力单薄,为了防止君权被大臣钳制,他只能一步不让,从初入皇宫只走皇帝专线的半任性行为到后来将父亲推上一个极高的地位,他在向所有人宣视他就是正统的皇帝,他的权力至高无上。

【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为父正名的背后——新皇权与旧阁权之争

嘉靖皇帝画像

嘉靖三年,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在大礼议的高潮期退休了,这个权倾朝野的人明白新皇帝不需要他保驾护航了。同时,作为内阁首辅,他也很识趣,他清楚的明白当君权与阁权发生冲突时,必然不会让自己有好下场。于是杨廷和选择了退休,但他的儿子杨慎在大礼仪事件中却是领军人物。

杨慎一直想不通曾经击败刘瑾的父亲为何面对来自安陆的黄口小儿却如此软弱。廷杖事件后,他被嘉靖发配到云南,在那里度过了一生,而嘉靖也一直没有忘记这对父子。一直到晚年杨慎才终于理解父亲选择退出的决定,明白了嘉靖如此执着于为父正名的原因,并写下了这么一首词作为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历史中简堂观点君,专注三国史,宋史,明史,欢迎关注我】

参考资料:《剑桥中国明代史》 《明通鉴》 《万历十五年》

本文作者:历史中简堂观点君(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7858053796069896/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