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名人故居(旧址)承载着名人的历史和声誉,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有魅力,是一个城市引以骄傲的文化资本。如果这些故居消失或灭绝,曾经的历史、故事、温情和记忆将通通散去,到那时,我们将生活在一座没有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名城”里。因此,我们又一次走进名人故居,用影像记录尘封的记忆,去找寻烽火硝烟中那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700多年前盛赞“壮丽的大城”的昆明,在抗战期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驼峰航线从昆明起飞,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国际合作的典范;国内学术精英汇聚昆明,西南联大群贤毕至,百家争鸣,铸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篇章,在昆明大地竖起了一座座文化的丰碑。昆明的龙头村宝台山,当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哲学家冯友兰就在此开展研究、著书立说。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建于1928年,我国最早研究民族语言和历史的学术机构,集中了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1938年,史语所带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迁往昆明,租住在此,在战争和清贫中继续从事研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罗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这是冯友兰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碑文片段,他在这所“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既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的大学中当任文学院院长。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不知是谁种下的老桂花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所院子,它已有百岁高龄。那空中飞过的鸽子,可否能听见这里曾经的学术讨论?那窗台栖居的猫咪可否能闻到这里曾经的书香墨气?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曾经,烽火硝烟中,安放着一张宁静的书桌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如今,位于弥陀寺后院的这院旧居在依旧温暖宁静的昆明静默着,史语所和冯友兰居住过的房子被撑起了支架以防倒塌,落在地上的瓦砾、残缺敗旧的石脚、透进阳光的破损窗格浸透了饱经沧桑的故事。

本文作者:琳源行摄(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379427675045940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