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若是用四个字总结杜甫的后半辈子,最好的还是“沉郁顿挫”吧。

既然称作“诗圣”,就注定少了一分飘逸而多了一分疾苦和厚重。

他和李白正正好好的错开,演绎了中华历史行到巅峰又渐趋衰落的壮丽长歌。而中间几年的交错,更是这一段史诗中最为铿锵的华章。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最后一段,也是最艰难的一段,则是由杜甫一肩担下。他也曾是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常客,也曾经悠游天下,体验盛唐的风光无限,虽说因奸相李林甫而十年困守长安,没能混到一官半职,也算陪着唐朝走过了那一段最好的时光吧。

这一段时期的压抑和不得志,也是杜甫由浪漫的少年转向现实主义的重要因素。

而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的仕途才蹒跚起步,而大多数的诗人不适合做官,杜甫这位忧国忧民的儒学大家未能幸免。

离开官场以后,杜甫孑孓一身行走于安史之乱的乱世当中,以天地为纸,己身为笔,挥洒淋漓。一段史诗正在拉开序幕。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想来大家一定很熟悉“浣花草堂”这个名字,这是杜甫十一年漂泊的开始,也是他人生的另一种模式,眼下是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心中却是盛唐的断壁残垣。

就是在这种伟大的矛盾中,诗人的创作热情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迸发,那几年不仅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名句频出的黄金时期。

77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走完了这大起大落,崎岖坎坷意难平的一生。那一双看尽民间疾苦的眼睛闭上以后,宣告了杜甫作为普通人该死去的东西尽数死去。

而有些东西,已经注定是不朽。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裘马轻狂忆年少,悠游天下未暇愁

杜甫的祖上很有名,最早能追溯到汉武帝的酷吏杜周,近了来说杜甫的祖父也是一位有名气的诗人,杜审言。我们学过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是出自此人之手。

从这首诗里,我们至少能够知道的是,到他祖父这一辈儿,杜甫家还是官宦之家,生活绝对不算差。

杜甫前边的人生轨迹其实和李白很像,也是十几岁的年纪怀揣着理想出去壮游天下闯荡江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与年少的杜甫正是绝配吧。

不同于李白的是,李白家里经商,且曾居境外,而杜甫家世代为官。所以李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而杜甫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儒学家,一个道家,一个儒家,也就预示了后代的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心怀天下,方能被天下认作圣人吧。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也就是在他生命的前期,这段游历天下的日子中,杜甫碰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李白。

杜甫先后两次与李白相遇,第二次更是共同游历了许久,李白大杜甫十几岁,想必是抱着一种欣赏后辈的心态与杜甫结交,而杜甫初出茅庐就遇上了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李白,又怎能不把他奉作人生偶像。

“李杜”的碰撞,是历史上两个最伟大,也是个人认为特色对比最鲜明的诗人的碰撞。这对中华历史,中华文化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是最巅峰的时代中,两位历史书写者的火花,所点亮的文明之火,更是光耀在中华历史的最高处,与历史一同不朽。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十载长安梦,蹉跎意难平

李白因为父亲经商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史书记载中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然后为了当官使尽浑身伎俩,什么自荐信,隐居甚至上门女婿都搞出来了。

而杜甫既是出身官宦世家,自然是规规矩矩的考科举,或者凭着前辈的门路,顺风顺水的走上仕途。

当然若是历史真是如此,也就太过平淡了,平淡的让人可惜。唐玄宗统治的末期,盛唐的衰象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天下大势即将改变的关口,总该出来几个弄潮儿,总该出几个英雄,几个圣人。

所以对于杜甫的命运,老天有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安排。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首先是科举落第,当然是年轻时候考的,这个倒不足为奇,落第也就落第了。少年时候的杜甫也没把它当会儿事,没考上,转身就出去游历天下了。

天宝七年,杜甫结束了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浪漫生涯,结束了自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逍遥日子,回归到自己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中来。

要想求得一官半职,自然要去天子脚下长安都城。这时候的杜甫也没有想到吧,这一去就是十年的困守,陪着盛唐走过了最后的时光,一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当时朝廷掌权的人是赫赫有名的奸相李林甫。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玄宗这个人很会挑宰相,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前所未有的开元盛世的时候,宰相依次是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等,这些人大家如果了解的话都知道是不可多得的贤相,不仅在政事上辅佐皇帝,于人才方面也是礼贤下士,乐得提携后辈。

当唐玄宗沉溺于玩乐的时候,几个奸相也就应运而生,李林甫,杨国忠,都与盛唐最后的一落千丈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杜甫就偏偏碰上了李林甫。当时玄宗发诏令,称天下精通一艺者皆可来京,可是李林甫不答应呀,读书人慷慨,若是能够直达天听,不知道会说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话来。在他的窜动下,最终来京的士子们没有一个符合要求被举荐,李林甫高兴地对玄宗说,此时乡野之间再无遗漏下的人才了。

这就是有名的“野无遗贤”,再回想唐太宗初开科举时候说的那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莫名的感到一种讽刺,和一种巨大的,被称作命运的力量。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此时唐玄宗也到了自己统治的后期,盛世已经显出了衰象,政治在几个奸臣权相的手中也已经不负清明了。

杜甫仍没有放弃对儒家,对报国的希望,于是继续在长安蹉跎着,这一待,就是十年之久。

书笔山河皆是血

讽刺的是,755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这个时间,只比杜甫混到一个小官的时间晚了几个月。那一年,杜甫被授予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看门的。

若是初来长安的杜甫,必定会长啸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学一把自己偶像的潇洒任性。但是他已经是四十四岁了呀,生计所迫,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无用的官职。晚些时候回家省亲,自己最小的儿子却已经被饿死了。

又过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宣告着盛唐这个时代的正式落幕。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杜甫这时候先是搬家到鄜州避难,也是那个“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地方。而后听说肃宗即位,孤身北上却被抓住,押解到长安城。

两年以后郭子仪大军来到,杜甫这才逃了出来投奔肃宗,肃宗授他左拾遗之职,从这以后,世间就多了一个伟大的名字,“杜拾遗”,当然还有一个“杜工部”更加出名,但那是更以后的事情了。

然而政治上的幼稚再一次暴露,杜甫的仕途很是不顺,758年杜甫回家省亲,一路上民生凋敝哀鸿遍野,一路上的百姓参军报国,抛洒热血。

时时刻刻心系百姓的大儒杜甫,一路上看尽了世间疾苦,笔底波澜也就由心而生。

不朽史诗的高潮也在此刻到来,“三吏三别”,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能背出来一些,那也是我们对那个时代感触最深的几笔刻画了吧。

安史之乱仍未结束,骄傲的大唐仍在风雨飘摇中维系着自己最后的荣光,杜甫的史诗也还将继续下去。

浣花不易如椽笔,沧桑难改圣人心

759年以后,杜甫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有人愿意称它为漂泊,我觉得,更像是沉淀。

在这最后的一个阶段里,诗圣的日子时而困苦,时而悠游。先是弃官而去,辗转多地,最后到了成都遇见了严武,建起了后世名声巨大的“浣花草堂”,后来严武调任,杜甫又在外漂泊了两年。764年严武回到成都,提拔杜甫为“杜工部”,但不久以后杜甫也就辞了职,虽然寄人篱下,可是生活还是困苦不堪,那个时期的诗也多表现这一方面。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后来严武去世,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去到夔州,受到贵人伯茂林的照顾,得以衣食无忧暂享天伦之乐。从这时候开始,杜甫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诗词创作高峰期。

见了一辈子的世面,一生的悲辛欢喜,统统在这时候慢慢沉淀下来,凝成最深沉,最厚重的文字与感情。

那些最朗朗上口,最是颤动人心的诗作,也多是出自这个时期,代表作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等。我们得以见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得以见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得以见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相惜。

沉郁顿挫笔如椽!“诗圣”杜甫以身刻画盛唐逝去的不朽史诗


对于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那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曾经也听人说过,想成为诗人就要超越这个世界,为世人和自己建立起新的我们在梦中渴望的世界。但杜甫不是如此,他一直在万丈红尘中摸爬滚打,尝尽了悲欢离合。

在人生的最后,他才说出了这句话。这首诗很长,而且开头直接以议论起笔,这在古诗当中很少见,更可以说是不和规矩。但这句话实在太妙了,妙到足以流传千古。


文学的创作无论是何时何地,都是“千古事”,每一段历史都需要记录,每一个英雄都应该有自己的史诗,而红尘间纷乱复杂的感情,更是文字永恒的主题,爱恨情仇,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值得被记录,哪怕,只是被自己记住。所以杜甫很用心的写作自己的每一首诗,用它们串成盛唐落幕的史诗。我们应该庆幸,在文明的巅峰走下坡路的时候,世间还留有一位圣人,一位游历红尘,陪着盛唐走完全程的圣人。

“得失寸心知”,文章的好坏,写文章的自己最清楚。哪怕我写下的将是不朽传奇,是传世经典,它的全貌,也只能在我自己心中呈现。读者无论研究的多透彻,终究还是比不过原作者,打比方的话,那就像是作者的孩子了吧。

不写作的人无法知道写作的苦与乐,那种“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的焦虑,和最后文章出世的快乐。想来杜甫即使在当世寂寂无名,也没有放下肩上的重担和心中的执念,就是因为他愿意相信未来的我们,愿意为这一段历史奉上史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圣之称,不为过也。

本文作者:沉醉古诗文(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117734196982631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