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嘉兴市> 正文

妻子必知健德堂工笔意写,桑陌青青入画来

2017-06-09 嘉兴市
(原标题:工笔意写,桑陌青青入画来)

海盐人李子侯,一笔一笔从生活中画出来,再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并在学术平台上深耕,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历经一甲子,成为“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年届八旬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子侯,浸润于丝路之源的桑蚕文化,其笔下清秀温婉的采桑姑娘、传统蓝印服饰和氤氲温润的水乡桑陌,呈现出鲜明的杭嘉湖地域特色,抒写对人物画审美最高境界的追求。

五月,北京。六月,杭州。中国美协、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丝路源头桑陌青青——李子侯艺术作品展”先后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开展,共展出李子侯的人物、花鸟和速写作品近百件,其中以江南桑蚕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为主,展现新时代劳动女性的健康、勤劳之美。

烟雨桑陌

乡土人情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汉代的乐府诗《陌上桑》中的采桑女子,是那么动人。而在李子侯的画笔下,你或许可以感受到那几千年前的悠远情致。

江南村姑们走在江南水乡的路上,蓝色的围裙和罩衫在氤氲的空气中飘逸——看,李子侯的画总能让我们想到《陌上桑》中的描写,想到《诗经》中诸多一唱三叹的关于女性的歌咏。那江南吴地的女性戴着方巾,穿着蓝色印花布衫,摇着橹,挎着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行走在春风里。

我们从李子侯的《春水初涨》《桑绿忙蚕姑》《桑叶青青》《蚕眠五熟》中欣赏到,他最钟情的靛蓝无处不在,把江南染得一片纯净。

李子侯生于嘉兴海盐县泾塘桥李家门,这里稻田桑地连绵,民歌有“夏风吹,晨露散,蚕花姑娘采桑忙”“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稻花香”之词。这种浓浓乡风情韵,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深深地印入李子侯的脑海心田。

“艺术需要充分的感情投入。”中国具有几千年桑蚕文明史,江南古老的农桑生活代代相传,是中国艺术中最古老的题材之一,也是李子侯艺术创作的关注点。采桑姑娘的温婉形象,贯穿他的艺术创作:清丽灵动,水墨蓝调,身着传统蓝印服饰与头巾,往来于氤氲温润的水乡桑陌,富有鲜明的杭嘉湖地域特色,表达出对乡土人情的深情呼唤。

这些女子,有刚柔相济的健美身姿,婀娜中奔放,婉约中热烈,有天真自然的朴素之美。

在艺术评论家任道斌看来,中国为丝绸古国,历代为采桑女吟咏诗歌者颇多,而丹青描绘者甚少,较之唐人张萱作宫女捣练、清人任伯年绘西施浣纱、近人林风眠写渔女织网而言,采桑女题材在画史上并无流芳之作。

写生造像

丰富技法

环顾李子侯的画室,随处可见挂在墙上的汉画像砖拓本和蓝色印花布,桌上的彩陶、青铜、唐俑,书橱里的青花瓷……江南水乡情结使他爱上了蓝印花布和青花瓷器。

上世纪50年代,享誉画坛的浙派人物画以富有时代感的笔墨技巧和情趣,为画坛带来新风,其中,李子侯便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上世纪60年代,李子侯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攻习人物画,此时正值潘天寿院长强调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之际,一批风华正茂的国画教师如顾生岳、宋忠元、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深入现实生活,为人物写生造像,让优秀的传统笔墨焕发蓬勃的时代生机而惊艳画坛,世称“浙派人物画”。

受先生们的影响,李子侯也将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表现当代劳动人民题材上,而故乡美丽的采桑女自然激活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为此倾注了真挚浓郁的情感。“这种情感,类似于对母亲、姐姐的亲情,我在创作时,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当年母亲和姐姐辛勤采桑养蚕的情景,由此升华到对中华民族母亲的挚爱。”多次回乡采风,从熟谙的栽桑、育桑、采桑、孵蚕、饲蚕、成茧,编草山、剥桑皮、洗蚕匾等农事桑活中,李子侯坚定自己的创作目标——从火热时代的劳动者中升华审美情趣。

渐渐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李子侯的浙派人物画一改写实手法,把水乡女性的造型提炼、简化、夸张成清秀、修长、轻盈的样式,形象柔婉,表情温婉,但用笔硬健有力。

渐渐地,李子侯陶然于工意之间,思考笔的表现与墨的渲染。他将二者揉捏在一起,用短歌般的劲笔来表现风雅之姿,形成工笔意写的独特方法。

他孜孜不倦为采桑女造型,赞美劳动的光荣,讴歌丝绸之乡的美丽,颂扬青春的圣洁,抒写对人物画审美最高境界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而乐此不疲。

工笔意写

自成一家

李子侯是中国画革新主流浙江人物画学术梯队中卓有贡献的一位。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说,浙派人物画从周昌谷、方增先到今天的吴山明,大都以水墨写意来表现人物,而浙派人物画的另一个创新,就是李子侯的工笔意写。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种工笔意写,是李子侯笔下江南采桑女的柔情绰态,画面既有装饰的整洁美感,又有抒情的自由神采,女子文雅而灵秀,端庄而乐观。

与前辈浙派人物画家有所不同,李子侯的着力点在工笔,而工笔画的创新,必须在观念、技法及材料上作出相应改变。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工笔画的写意性是个难题。既要工笔严整,又要写意自由,李子侯提出了当代工笔画“工笔意写”的创作主张,并开创了相应的技法。

那幅《桑女》中,他将工笔的精致细腻与意笔的简洁空灵相结合,人物造型以简洁、富有弹力的线条勾勒写成,惜墨如金;服饰、持物与背景,则以多层的晕染与复笔作装饰性处理;既明快利落,又大气凝重,形神兼具,气韵生动。

无疑,这些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倡导“工笔意写”手法,尽展江南水乡的风情和韵味,表现出独特的浙派人物画艺术语言。

4月30日下午,“丝路源头桑陌青青——李子侯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正巧他的老师潘天寿艺术大展不期而遇。人流如织的展厅里,人们从李子侯的90余件作品中,遇见了一个弥漫着诗意的江南,一个崭新的浙派人物画新天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李子侯在画面上用“工笔意写”刻画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各色人物与活动,映照出历史的社会特征和人物风貌。他的绘画不正是这种诗意之笔,既含工笔意写的简放,又存泣泪劳心的诗情吗?

画家李延声说,李子侯塑造了非常鲜明的劳动者形象,展现新时代劳动女性的健康、勤劳之美。

李子侯长怀不忘的乡情和孜孜探寻中国艺术精神的情怀,正是他数十年来笔耕不辍的源泉动力。他独创的“蓝色系列”作品被时任中国美院国画系主任顾生岳誉为“李家样”,美术评论家徐恩存评道:“开风气之先,自成一家。”

(原标题:工笔意写,桑陌青青入画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