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无锡的樱花

提起日本,大家脑海里肯定会想起樱花、清酒、武士刀这些代表性的形象。

尤其是樱花,每年的赏樱季啊,都是3-4月日本的头等大事,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参与。

但是,回首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现象。

樱花成为日本人心中的民族之花,是个晚近、并且被建构出来的历史现象。

赏樱这件事,差不多要到17世纪的江户中期才一统日本,成为日本人共同参与的文化习惯。

因此在一些学者看来,樱花的上位,跟日本人自身渴望建立民族认同、文化传统,摆脱汉文化的影响,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王冕 《墨梅图》

实际上,日本人渴望用樱花代替的,正是来自中国的梅花。

用日本学者西川松之助自己的话讲是“在日本,虽然樱花是日本的代表,但赏花之风始于赏梅,日本的玩赏梅之风源于贵族们效仿中国传来的赏梅习俗”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梅花被日本的唐使渡海带到了东瀛,而赏梅习俗也随之而去。

从此,一枝梅影,深入日本精英文人们的心,他们纷纷开始以咏梅展现自己的情怀、才思,文人雅士之间盛行种梅赏梅,梅花文化被推崇为最高级的趣味,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以致在奈良时期,说到花,那就是指梅花,梅花成了大唐盛世那先进文化的象征之一。

咱们以作于八世纪的日本《万叶集》为例,(作为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地位相当于我们的《诗经》。)

其中,咏梅诗共有119首,其数量要远超樱花46首。

弓鞋闲踏横斜影,身在梅花香里行。

——江马细香 《夜行》

落月照窗中,怪来花影乱。

欹枕清香生,春梦断不断。

——松崎观海 《梅》

鉴于中国古代诗歌始终有梅与雪搭配到一起的习惯,中国的梅花文化甚至成为日本美学“雪月花”意识的一部分。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寄殷协律》 白居易

小小一朵梅花,着实让中国的邻居们心折不已,而这只是古代汉文化在亚洲邻居那传播的缩影之一。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当然,咱们既然今天要讲梅花,还是得回到中国。

实际上,中国人爱梅、赏梅的历史,更是足足持续了有几千年之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南的新郑裴李岗遗址就有食用过的梅核出土了。

虽然咱们常说“岁寒三友”,但咏梅诗、梅画的存世数量,要远超其他任何一种植物。

除了外表和气味上,它“天质至美”、“韵逸香清”。

更关键的是,它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理想人格的象征。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数九寒冬、狂风凛冽,在一众群芳纷纷凋谢为泥土之时,梅花凌冬而怒放。

等到春天百花齐放时,梅花却俏也不争春。

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顺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这正是古代文人墨客眼中君子的人格写照。

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是国泰民安、还是兵祸连年,梅花总有一些特质能为古人带来慰籍,带来温暖,带来在前路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不论从哪个角度说,梅花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之花。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品梅

实际上啊,梅花是先以实用性进入到中国先民们的视野中的。

也就是提供酸味的梅子。

在没有味精陈醋的时代,除了盐,梅子是有记载中国人使用最早的调味品。

《左传》说梅实可以作鱼汤:“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尚书·说命》里记载:“若作和羹,惟尔盐梅。”也就是说,要像羹汤好吃,那就必须要放盐和梅子。

因此,青铜器时代,梅核和兽骨同时出现在烹饪器具里出土,是个很普遍的事情。

古人取其酸味,以祛除掉鱼、肉等动物的腥膻之气,

还有《诗经·召南·摽有梅》,也是以梅子出现在诗中,表达怀春少女的复杂情感。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又好看又好吃,无怪乎《诗经·小雅·四月》里把梅子称之为“山有嘉卉”。

“嘉卉”从此也就成为了梅花的另一个爱称。

赏梅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上林苑御兽图

对梅的热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是从汉代开始的。

《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可见这种即实用又好看的的花朵,已经成为皇家园林的选择。

等到西汉,扬雄作《蜀都赋》:“被以樱、梅,树以木兰。”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大城市的绿化工作也有种梅花这件事。

可见当时人已经开始有了赏梅的习惯。

自然而然,咏梅的诗歌也开始出现。

魏晋时的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十二》里唱到: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

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还有《子夜四时歌春歌六》也出现了梅的身影

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

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

到了南北朝时期,梅花又进化了,开始成为古人眼里“偏能识春”的独特花朵,被赋予了季节轮回之首的关键地位。

一系列爱梅、赏梅的文化传统、故事在这一时期被奠定下来。

比如咱们经常见到的古装戏、电视剧里美人额上的梅花妆。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南朝时宋武帝刘裕,有位名叫寿阳公主的女儿,一天,她后宫含章殿的屋檐下静卧,一朵梅花飘零而下,正好落在了沉睡中的公主的额头上,五朵花瓣栩栩如生,淡雅秀美,宫女们以为公主顶着个花瓣到处走,结果发现这朵花只是花痕,拂之不去。直到三天后,才在皇后那里把梅花痕洗掉。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上官婉儿的梅花妆

鉴于梅花不是四季都有,于是爱美之人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头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

当然,更有可能是先有在额头上装饰梅花花瓣的习俗,然后才诞生的这个传说。

因为梅花妆确确实实实曾经流行于宫廷贵妇人群体。

到了隋唐之际,赏梅、品梅之风更加盛行,咏梅诗更是佳作如云,名句迭出。

比如王维这首《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赠梅

在王维这首咏梅诗里,作者通过梅花寄托了浓郁的乡愁。

从实用的梅子,到清雅的花,梅开始以建立一个丰富的象征世界。

咱们先说梅花代表乡愁的这一点特质。

按照汉代《说苑》的记载,春秋时期的越国使节出使梁国,会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向梁王问候致意。因为梅花普遍生长于吴越之地,也就是江南地区。大概是取其在北方罕见,所以才千里迢迢的作为礼物带给梁王。

可见越人对梅花的认同。

也因此,古代那些童年记忆里有着梅花身影的文人们,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之际,都会用梅花作为思乡的象征,哀叹自己远走高飞,不能回到故土的命运。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层叠冰绡图》马麟

比如这个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赠梅典故。

南朝时啊,有位名士叫陆凯,一日,他行走在横浦驿的梅岭之上时,盛开的梅花忽然让他想起身处长安的好友范骅,,便折梅一枝,托驿使送去,并附纸赠诗云: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范晔》

鉴于南北朝时期双方划江而治的大环境和梅花在江南生长、盛开的习性。

那些因为战乱、政治、工作等种种原因流离失所的南人们,开始把梅花当做家乡的精神寄托,写入诗中。

梅花成了思乡之物。

像这首唐诗里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去年荆南梅似雪,

今年蓟北雪如梅。

张说《幽州新岁作》

寄情于梅

鉴于梅花开花,必是在数九严冬之际,也因此,它总是能带来春的希望。

而梅花在中华文化里的开花,也同样是在文人心中的寒冬——赵宋之际。

正是在这一时期,梅花一举奠定了中国之花的地位。

它从诗歌大范围的走向了画纸上,那一点点墨梅不仅仅是花,更是文人画家面对山河沦陷、强敌环伺时的内心写照。

每个人都从梅花身上找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特质。

推行变法不得天下人支持的王安石有诗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梅竹寒禽图》

种梅、赏梅、卖梅,隐居的林和靖一边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一边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名句。

从此,暗香、天香、国香等这些名词,开始成为咏梅诗的常见词。

还有苏轼。

虽然他也常常写梅花,但在他仕途失意、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之前,实际上他最出名的咏花诗写的大多是牡丹。

纵观苏轼的梅花诗,有接近四分之三是写于南方流放期间。

因此,苏轼的梅花诗情感更为复杂。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多后世梅花的著名典故被苏轼创造出来,比如玉雪为骨、冰为魂、雪影等等,都是苏轼拿来称赞梅花的,还连带着让他那位梅花一样的小妾名垂千古。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王冕 《南枝春早图》

女词人李清照也爱用梅花作为青春消逝,闲愁缠身的象征。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当然,还有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可以说,到了宋朝,文人士大夫对梅花的喜爱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

墨梅

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

靖康耻迫使赵宋南渡,苟且于临安。

一时间,宋朝文人们迎来了精神上的寒冬。

而他们脑海里的梅花,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完全盛开于纸上。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王岩叟 《梅花图》

实际上,1127年的南宋成立,同时也掀起了席卷全国、绵延数百年的梅花狂热。

梅花也开始大规模的从树上走向了纸上。

在南宋之前,梅花多是用于装饰器物,或是成为山水画一部分。

直到南北朝,开始有善画梅的画家出现,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朝梁代张僧繇画有《咏梅图》,许是画史上关于梅花的最早记录

唐代画家边鸾、于锡、梁广、陈庶、萧悦等也都有记载于历史中的梅花画作。

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梅花的喜爱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的时代,更是是梅花名家辈出,梅花画最多的朝代。

梅花于此时,不仅成为“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之一,还确立了百花之尊、群芳之首,与牡丹并肩的地位。

擅画梅花的画家愈见增多,技巧也愈益多样而成熟。

于是画梅的图谱和专著也相继出现了。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比如范成大《梅谱》,这本书堪称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梅花的专著,其中记载了梅花品种12种,还有繁殖栽培方法,可谓倾尽毕生之力。

在书里,他称他称梅花为“天下尤物”,还说啊,如果想经营一片园林,那首先、也必须种梅树,越多愈好,那其他的花草树木一概不重要。可谓是狂热至极了。

除此之外,还有华光长老仲仁《华光梅谱》。

该书详细梳理了梅花的不同品种、不同时节、不同长势甚至不同部位的各种画法。

传说啊,仲仁画梅从不轻易下笔,画画之前必须要焚香禅定,等到有灵感了,则一扫而就。

黄庭坚就曾题其画为:“此超凡入圣法也,每率此为之,当冠四海而名后世。”

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在其《墨梅》题跋中亦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也就是说,用水墨来写梅花的种种姿态,开墨梅之先,要归功于仲仁,因此他也被称为墨梅始祖,可惜并没有作品流传至今。

但由他一脉而来的墨梅传统却发扬光大,成为文人画的经典题材。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四梅花图卷》扬无咎

到了元朝,被蒙古人统治的文人士夫们渴望表达自己的内心气节,梅花也是再好不过的象征题材。

作为文人墨客内心心境的抒发,水墨花卉也因此比前人更加的写意奔放。

至此,心境的表现已最终凌驾于客观描摹之上,适前杨补之、赵孟坚们的写生情结慢慢被淡化,文人们更注重在画中寄托自己种种复杂情思。

等到元末,画梅大家王冕的出现,“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人品与王冕的画品高度统一。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至此,文人的梅花情节就这样在宋元之际被建立起来,绵延其后的数百年。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梅瓶

梅花,连同梅子,不知不觉地,早就亲近并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风雅的诗书画,人们甚至还为梅花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传说宋朝易学大师邵康节在看梅花时,偶然发现麻雀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兴之所至,他用易理推演说明天晚上会有个女子前来偷折梅花,因为被院内园丁发觉,这女子会惊慌失措摔伤膝盖。结果隔夜,这个预言果然得到验证。也因此,邵康节的这种占卜之法被称为梅花易数,直到今天还有人痴迷于此。

而在生活上,梅花也开始悄然爬上了宋朝人的家里。

比如说梅瓶,其实最初这种瓶子只是用来装酒的。但摆在家里又大又重,平时没什么大用,于是在冬天往里放硫磺,插上大枝梅花做装饰。

正因此,因为插了梅花枝,慢慢到了明朝这种瓶子就被文人们改称“梅瓶”。

真是换名如换命啊!

原来肚子里装的全是酒的酒徒,转身一变就成了梅花一样冰清玉洁的美人。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文人雅客的书房之外,因为梅开五瓣,象征五福,老百姓也把梅花当做是一种吉祥的花朵。

寒梅报春,“春夏秋冬春为首,梅李桃杏梅占先”。

所以,以梅花为题材的吉祥画,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像《喜鹊登梅图》、《竹梅双喜图》、《喜报早春图》等都是常见体彩。

除此之外,更有梅雨来命名其后,比如《四时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

梅子熟了以后,将迎来漫长的雨季,一个季节,就因为梅子,成了“梅雨季”。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那么,到底哪一种花能代表中国呢?

如果大唐时推举国花,那一定会是堂皇富贵的牡丹。

但在强敌环伺、需要中国人共克时艰的情况下,梅花的气质又与中华民族格外相似,因此在民国时,梅花成了国花。

到了1994年,我国也开始评选国花,但呼声最高的牡丹、梅花,两者始终不相上下,因此至今没有定论。

但我觉得,有没有个确定的国花这件事,本身只是一个虚名。

无论是、还是不是,这两种花都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中国文化、都与中国人的历史血脉相连。

因此,都是最独特的中国之花。

就像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写的那样,虽然要在牡丹亭下成就最后的姻缘,但柳梦梅必须要先借宿梅花观,才能在梅树下与杜丽娘跨越生死,终成眷属。

赏梅史—被称为“绝世尤物”的中国之花,为何备受文人喜爱?

本文作者:讲解员小秦(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11638280509901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