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衢州市> 正文

除了刘邦的大风歌,司马懿也曾慷慨作歌,三次大屠杀使声誉受损

除了刘邦的大风歌,司马懿也曾慷慨作歌,三次大屠杀使声誉受损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这是司马懿在讨伐公孙渊时,临行所作。司马懿在晋朝取代曹魏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机谋之深,手段之老辣狠毒,实在是无愧“冢虎”的称号。他在 政治上处于低谷的时候是特别能忍的。早年早曹操手下,因为曹操看出他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司马懿也觉察出了曹操对自己的防范之心,因此处处小心,做事勤于职守,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连喂马一类的小事都很注意,并在曹操手下官僚尚有相当一部分还忠心于汉室的时候,对曹操立场鲜明的表示支持,逐渐取得曹操的信任。但他掌握军政大权以后,对敌人放手屠杀,毫不手软。这对他巩固权力或取得军事胜利固然有时候是必须的,但对他在历史上的声誉却有一定的影响。司马懿在一生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曾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屠杀。

第一次是讨伐叛将孟达。孟达本是蜀将,后来叛逃曹魏,现在又要叛魏归蜀,诸葛亮虽然不耻于他的人品,但为了北伐大业,还是尽力拉拢。当初,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曹丕死后,孟达失宠,渐生叛魏之心。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便先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得信大喜,又对叛魏之事犹豫不决起来。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孟达是没有信义的小人,这是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应当在他还没有拿定注意时迅速解决,否则就来不及了。于是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公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而司马懿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将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杀死。

第二次是讨伐辽东公孙渊。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并遣使联络南方孙权和北方鲜卑,侵扰魏国边境。第二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魏明帝问他估计公孙渊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计。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次计。坐守襄平,那他就要当俘虏了。”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临行时亲友相送,司马懿感慨作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司马懿率领大军抵达辽东后,即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在的局面。”于是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遂乘胜围困襄平。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允。司马陈圭问司马懿:“当年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时间里,攻下坚城,杀了孟达。这次远道而来,为什么行动却更加缓慢?”

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军队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们的兵是孟达的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以一月粮的军队对付有一年粮的军队,怎能不速战速决?当时不计死伤,正是要为有限的粮草争取时间。而今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想速战也不可能。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来进攻,而是怕他们会逃跑。如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包围尚未合拢,若现在抢掠牛马,会逼他们逃走。兵者诡道,善因事变。他们现在凭借人多和大水,虽然饥困,也不肯就擒。这时候更当稳住对方,不能为得小利而把敌人吓跑。

雨停后,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经过数日激战,魏军攻入城内,公孙渊战死。司马懿将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将领和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杀死,收集尸体,筑造京观。

第三次是诛杀曹爽。魏明帝死后,托孤与司马懿和曹爽。曹爽在手下谋士的建议下想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任命司马懿担任没有实权的太傅一职。司马懿便装病在家,却阴养死士,以备不测。嘉平元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控制京都,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命令,并派曹爽的亲信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曹爽轻信了司马懿的许诺,束手就擒。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司马家族在朝中彻底掌握了军政大权,为晋朝统一打下了基础。

司马懿的三次屠杀,也使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受到了影响,就是在当时,名士陈矫曾评价司马懿说:“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谓别具一格:”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本文作者:若耶溪水剑(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333868759947725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